啥是“大小年”?
大小年最初是指农作物(尤其是果树)一年多产(称大年)一年少产(称小年)的现象。不过现在“大小年”也用在了很多其他地方,例如高考,当然也包括艺考。
艺考的“大小年”通俗来说就是某些学校由于报考人数不稳定而出现录取分数线起伏较大的现象。
其中“大年”是指某校某一年报考人数多出计划数,导致录取投档线被抬高;下一年,因为受前一年投档线高、竞争激烈的影响,造成众多考生望而却步不敢报考,结果当年报考考生数量减少、投档分数线下降,即“小年”;第三年,考生又因为看到头一年投档线不高从而再次出现扎堆报考的现象,又一次形成“大年”。如此循环往复。
“大小年”到底有多重要?
简单的说,“大小年”其实就是高考录取分数在毗邻年份中呈现出高低不稳定的现象,机遇与风险并存。
在志愿填报的时候,如果考生能找出规律,合理利用“大小年”现象,就能够在填报志愿时避开高峰,增加录取几率,实现低分高就;反之,如果利用失误,则高分落榜的几率会大大增加。
真正了解了“大小年”,就很容易认识到:“大年”时投档线容易哄抬过高,考生和家长在报考时一点要巧妙规避,因为即使是很高的分数,也都有落榜的风险。而“小年”时,分数常常因为报考人数少而降低,这正是我们需要紧紧抓住机会的时候。
不过,“大小年”现象通常都是高校录取结果出来之后才能真正下结论的。那在录取结果出来前、考生报考填志愿的关键时期,我们该如何通过推测院校的“大小年”现象来指导志愿填报呢?